凈影寺僧人歷來就有習武傳統。北宋年間,寺院僧人依托太祖長拳結合猿猴動作創立一套拳法,因其極具威力而又不失輕靈之態,時稱“猿拳”。南宋時,寺僧交流猿拳傳至少林寺,得到補充完善,故有猿拳“緣于凈影、精于少林”之說。
明代中葉拳術名家董成來此與凈影寺僧交流拳術,將此拳進行系統化整理,使其套路清晰、拳理完備,著《拳經理論十問答》,正式稱為“猿仙通背拳”,逐漸成為晉豫兩地頗有影響力的拳種。清咸豐年間的雙廟人郭再汾因此拳中“武舉”,皇封“武德騎尉”官職,咸豐帝還御書“雄風柳絮”四字并欽賜線柏一棵褒獎猿拳。猿仙通背拳擺動如春風和柳,站立如嚴冬傲梅,魅力無窮,老少皆宜。該拳傳承800余年,現在河南、山西兩省仍習練著眾多。
至現代猿仙通背拳在全國廣為流傳,以晉豫兩地習練者最多。第十代十一代等弟子承前啟后、集古納新,成立猿仙通背拳研究會,并編著出版《猿仙通背拳》一書。在焦作市設立有人民公園、中站區、東方紅廣場、春林村及凈影景區五個輔導站。會員100多人,發展學員數千人,古老拳種煥發生機。如今焦作市猿仙通背拳在被列入焦作市、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后,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。